网上有关“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朱熹的思想是理学思想和格物致知论 。思想主张如下:
1、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。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,逻辑上理先于气;同时,气有变化的能动性 ,理不能离开气。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,而万物之理终归一,这就是“太极 ”。
2 、理是事物的规律 ,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。
3、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。朱熹又称理为太极,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,即总万理的那个理。“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” 。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 ,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。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,物物有一太极。
4、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。理生气并寓于气中,理为主 ,为先,是第一性的,气为客 ,为后,属第二性。
5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,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,即“理一”。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。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。
6 、“格物致知”的具体内容是“穷天理 ,明人伦,讲圣言,通事故。 ”(《文集》)这里的“天理”主要是指仁、义、礼 、智等封建道德 ,“人伦”、“圣言 ”、“事故”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 。
扩展资料:
主要成就
理学又称道学,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,即所谓义理之学。
在宋朝 ,学术上造诣最深 、影响最大的是朱熹。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,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,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 ,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,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,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 ,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,称为“朱子“。
朱熹撰《周易本义》列河洛、先天图于卷首,又与弟子蔡氏父子(蔡元定、蔡沉)编撰《易学启蒙》笃信和诠释河洛 、先天之学,后世皆以此立言 ,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。
在元朝、明朝、清朝三代,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,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。元朝皇庆二年(1313年)复科举 ,诏定以朱熹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为标准取士,朱学定为科场程式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科举以朱熹等“传注为宗” 。
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。它强化了“三纲五常 ” ,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,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。朱熹的学说,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。
百度百科-朱熹
朱熹世称朱子 ,是孔子 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,下面整理了朱熹主要思想,一起来了解一下!
教育思想
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 ,精心编撰了《四书集注》等多种教材,培养了众多人才。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,其中最值得关注的,一是论述“小学”和“大学”教育 ,二是关于“朱子读书法 ” 。
论述教育
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,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,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“小学”和“大学”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,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、内容和方法。朱熹认为8~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,其任务是培养“圣贤坯璞 ”。鉴于小学儿童“智识未开”,思维能力薄弱 ,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“学其事”,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,通过具体行事 ,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,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,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。在教育方法上 ,朱熹强调先入为主,及早施教;要力求形象、生动,能激发兴趣;以《须知》、《学规》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。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,其任务是在“坯璞”的基础上再“加光饰 ” ,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。朱熹认为,与重在“教事”的小学教育不同,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“教理” ,即重在探究“事物之所以然 ”。对于大学教育方法,朱熹一是重视自学,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。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 ,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。
朱子读书法
“朱子读书法”六条,即循序渐进 、熟读精思、虚心涵泳、切己体察 、着紧用力、居敬持志。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。其中循序渐进,包括三层意思: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 ,前后不要颠倒;二是“量力所至而谨守之”;三是不可囫囵吞枣,急于求成。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,又要精于思考。虚心涵泳中的“虚心 ” ,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,细心玩味 。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,要身体力行。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: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,发愤忘食 ,反对悠悠然;二是必须精神抖擞,勇猛奋发,反对松松垮垮。居敬持志中的“居敬” ,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,注意力高度集中 。所谓“持志”,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 ,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。“朱子读书法 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,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,值得我们借鉴。
哲学思想
理气论
朱熹继承周敦颐、二程 ,兼采释 、道各家思想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。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“理”,或称“道”、“太极 ”。朱熹所谓的理 ,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: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。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,逻辑上理先于气;同时,气有变化的能动性,理不能离开气。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 ,而万物之理终归一,这就是“太极” 。②理是事物的规律。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。④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。朱熹又称理为太极,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 ,即总万理的那个理。“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”。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,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。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,物物有一太极。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 ,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,即“理一”。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。它是形而下者,是有情、有状 、有迹的;它具有凝聚、造作等特性。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。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。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。理生气并寓于气中 ,理为主,为先,是第一性的 ,气为客,为后,属第二性。
动静观
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,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、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 ,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,动的是阳,静的是阴 ,又分做五气(金 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,散为万物。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。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,而使事物变化无穷。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 ,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。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,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。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。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 、相排斥,并且相互统一。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 ,他称之为“变 ”与“化” 。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,顿变中渗透着渐化。渐化积累,达到顿变。
格物致知论
朱熹用《大学》“致知在格物”的命题 ,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。在认识来源问题上,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,也不否认见闻之知。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,即格物才能穷其理。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 。他认为知先行后 ,行重知轻。从知识来源上说,知在先;从社会效果上看,行为重。而且知行互发 ,“知之愈明,则行之愈笃;行之愈笃,则知之益明 ”。
心性理欲论
在人性论上 ,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,认为“天地之性”或“天命之性”专指理言,是至善的、完美无缺的;“气质之性 ”则以理与气杂而言 ,有善有不善,两者统一在人身上,缺一则“做人不得” 。与“天命之性”和“气质之性 ”有联系的 ,还有“道心、人心”的理论。朱熹认为,“道心”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,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,发而为恻隐 、羞恶、是非、辞让 ,则为善。“人心 ”出于形气之私,是指饥食渴饮之类 。如是,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。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 ,而以道心为主。他认为“道心”与“人心”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,“道心”需要通过“人心 ”来安顿,“道心”与“人心”还有主从关系 ,“人心 ”须听命于“道心” 。朱熹从心性说出发,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。他以为人心有私欲,所以危殆;道心是天理 ,所以精微。因此朱熹提出了“遏人欲而存天理”的'主张 。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,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,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。
美学思想
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。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 。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 ,朱熹探讨了文与质 、文与道的问题。认为文与质、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。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。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,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 。朱熹对“文 ”、“道”关系的解决,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。他对《诗经》与《楚辞》的研究,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。
拓展: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
朱熹(1130年~1200年)字元晦 ,徽州婺源(今江西婺源县)人,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、思想家、教育家 。
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,从政仅14年 ,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时间达40年之久。即使在为官期间,他也重视文教,锐意办学 ,未曾间断教育工作,如为南康知军时,修复白鹿洞书院 ,并在其中讲学,制订学规,对后世影响很大;为潭州知州时 ,倡导州学、县学,亲自主持修复岳麓书院,处理政务之余,仍教诲诸生不倦。
一 、重视蒙养教育
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 ,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,其中8~15岁为小学教育段,即蒙养教育段;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。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 ,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,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。
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,说:“古人之学 ,因以致知为先,然其始也,必养之于小学。”又说:“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 ,其于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间,持守坚定,涵养纯熟 ,固已久矣 。大学之序,特因小学已成之功。 ”由此他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“不习之于小学,则无以收其放心,养其德性 ,而为大学之基本。”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要求出发,指出只有使儿童“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”,才能使其“习与智长 ,化与心成,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”,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。
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 ,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“打坯模”阶段,他说:“古者,小学已自暗养成了 ,到长来,已自有圣贤坯模,只就上面加光饰。”并指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学 ,或坯模没打好,大了要补填就十分困难,他说:“而今自小失了,要被填 ,实是难。”总之,在他看来,蒙养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 ,必须抓紧抓好。
二、要求慎择师友
由于幼儿模仿性强,是非辨别能力弱,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,“习与正则正,习与邪则邪 。 ”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,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。
朱熹认为 ,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,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。因为乳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,对婴幼儿的影响也较大 ,作为婴幼儿的最初教育者,“乳母之教,所系尤切 。”如何选择乳母呢?朱熹提出的条件是:必选求宽裕慈惠 、温良恭敬、慎而寡言者为子师。这是对乳母的要求,实质上亦是朱熹期望儿童所应具有的品行。
儿童稍长 ,除须慎择教师外,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、交游益友的能力 。朱熹曾在《与长子受之》这封家信中教育儿子:“交游之间,尤当审择 ,虽是同学,亦不可无亲疏之辨。”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,他指出:“大凡敦厚忠信 ,能攻吾过者,益友也;其诌谀轻薄,傲慢亵狎 ,导人为恶者,损友也。 ”“益友”应近之,“损友”则应远之 。
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择师友 ,对太子 、皇孙来说,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。
三、强调学“眼前事 ”
为使儿童“眼前之事”的学习有章可循,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《小学》与《童蒙须知》两部教材。朱熹强调学习“眼前事”,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 ,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,自近及远,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 ,易为儿童掌握,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,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。古语说:一室不能扫 ,何以扫天下?小节不拘,大德怎成?注重“眼前事 ”的学习,也就是要求从小事、身边事做起 ,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。
四 、提倡正面教育为主
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,他曾说:“尝谓学校之政,不患法制之不立 ,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。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,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,……亦必不胜矣。”又说:“苟知其理之当然,而责其身以必然 ,则夫规矩禁防之具,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持循哉?”尤其是对儿童教育他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,少消极限制 ,要求“多说那恭敬处,少说那防禁处 。因此在他编写的《小学》一书中,他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 ,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“嘉言懿行 ”,供儿童模仿学习,力求使儿童能从中“学到做人的样子”。同时在他编写的《童蒙须知》中 ,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,如他教育儿童“凡著衣服,必先提整衿领 ,结两衽、纽带,不可令有缺落。凡写文字,须高执墨锭,端正研磨 ,勿使墨汁污手等等 。
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,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、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,他说:“指引者 ,师之功也。”又说;“师友之功,但能示之于始,而正之于终尔。并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为“时雨之化” ,认为“譬如种植之物,人力随分已加 。但正当那时节,欲发生未发生之际 ,却欠了些子雨,忽然得这些子雨来,生意岂可御也。
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,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观理解,包含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内容,在古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关于“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? 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冷安]投稿,不代表爱玛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ap.imayo.cn/iyo/632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爱玛号的签约作者“冷安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朱熹的...
文章不错《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?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