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原理为:
当谐波发生器为主动时,凸轮在柔轮内转动,就近使柔轮及薄壁轴承发生变形(可控的弹性变形) ,这时柔轮的齿就在变形的过程中进入(啮合)或退出(啮离)刚轮的齿间,在波发生器的长轴处处于完全啮合,而短轴方向的齿就处在完全的脱开。
波发生器通常成椭圆形的凸轮 ,将凸轮装入薄壁轴承内,再将它们装入柔轮内 。此时柔轮由原来的圆形而变成椭圆形,椭圆长轴两端的柔轮与之配合的刚轮齿则处于完全啮合状态 ,即柔轮的外齿与刚轮的内齿沿齿高啮合。这是啮合区,一般有30%左右的齿处在啮合状态;椭圆短轴两端的柔轮齿与刚轮齿处于完全脱开状态,简称脱开;在波发生器长轴和短轴之间的柔轮齿 ,沿柔轮周长的不同区段内,有的逐渐退出刚轮齿间,处在半脱开状态 ,称之为啮出。
波发生器在柔轮内转动时,迫使柔轮产生连续的弹性变形,此时波发生器的连续转动,就使柔轮齿的啮入—啮合—啮出—脱开这四种状态循环往复不断地改变各自原来的啮合状态 。这种现象称之错齿运动 ,正是这一错齿运动,作为减速器就可将输入的高速转动变为输出的低速转动。
谐波传动减速器的传动原理
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虽然都是齿轮减速器,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。
1. 工作原理不同
RV减速器是采用行星齿轮传动原理 ,将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行星齿轮组连接,通过行星齿轮的转动实现减速传动 。
而谐波减速器则是利用谐波振动的原理,将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内齿轮、柔性齿轮和输出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连接 ,通过柔性齿轮的变形产生谐波振动,从而实现减速传动。
2. 结构不同
RV减速器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输入轴 、输出轴、行星齿轮、太阳齿轮 、内齿轮等。而谐波减速器则由内齿轮、柔性齿轮和输出齿轮组成 。
3. 性能特点不同
RV减速器具有传动效率高、扭矩大 、精度高等特点,但它的体积较大 ,结构复杂,生产成本较高。
谐波减速器则具有结构简单、体积小、精度高 、功率密度大、响应快等特点,但它的扭矩和传动效率相对较低。
综上所述 ,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在工作原理、结构和性能特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。选择哪种减速器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。
谐波传动减速器的传动原理是:波发生器带动柔轮和刚轮的转动。
当波发生器装入柔轮后,迫使柔轮的剖面由原先的圆形变成椭圆形,其长轴两端附近的齿与刚轮的齿完全啮合,而短轴两端附近的齿则与刚轮完全脱开。周长上其他区段的齿处于啮合和脱离的过渡状态 。
当波发生器沿方向连续转动时 ,柔轮的变形不断改变,使柔轮与刚轮的啮合状态也不断改变,由啮入 、啮合、啮出、脱开、再啮入…… ,周而复始地进行,从而实现柔轮相对刚轮沿波发生器H相反方向的缓慢旋转。
工作时,固定刚轮 ,由电机带动波发生器转动,柔轮作为从动轮,输出转动 ,带动负载运动。
扩展资料
当电机带动波发生器在柔轮内连续转动时,其迫使柔轮产生连续的弹性变形,就使柔轮齿的啮入—啮合—一啮出一脱开这四种状态循环往复不断地改变各自原来的啮合状态 。这种现象称之错齿运动 ,正是这一错齿运动,作为减速器就可将输入的高速转动变为输出的低速转动。
对于双波发生器的谐波齿轮传动,当波发生器顺时针转动1/8周时,柔轮齿与刚轮齿就由原来的啮入状态而成啮合状态 ,而原来脱开状态就成为啮入状态。同样道理,啮出变为脱开,啮合变为啮出 ,这样柔轮相对刚轮转动(角位移)了1/4齿 。
同理,波发生器再转动1/8周时,重复上述过程 ,这时柔轮位移一个齿距。依此类推,波发生器相对刚轮转动一周时,柔轮相对刚轮的位移为两个齿距。
柔轮齿和刚轮齿在节圆处啮合过程就如同两个纯滚动(无滑动)的圆环一样 ,两者在任何瞬间,在节圆上转过的弧长必须相等 。由于柔轮比刚轮在节圆周长上少了两个齿距,所以柔轮在啮合过程中 ,就必须相对刚轮转过两个齿距的角位移,这个角位移正是减速器输出轴的转动,从而实现了减速的目的。
波发生器的连续转动,迫使柔轮上的一点不断的改变位置 ,这时在柔轮的节圆的任一点,随着波发生器角位移的过程,形成一个上下左右相对称的和谐波 ,故称之为:“谐波”。
百度百科-谐波传动减速器
本文来自作者[青奕冉]投稿,不代表爱玛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ap.imayo.cn/iyo/714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爱玛号的签约作者“青奕冉”
本文概览:工作原理为: 当谐波发生器为主动时,凸轮在柔轮内转动,就近使柔轮及薄壁轴承发生变形(可控的弹性变形),这时柔轮的齿就在变形的过程中进入(啮合)或退出(啮离)刚轮的齿间...
文章不错《【加分】谐波减速器的原理!》内容很有帮助